1,工业机器人在3C电子行业的应用现状和前景是怎样的

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显示,我国3C产业的自动化需求主要在部件加工,如玻璃面板、手机壳、PCB等功能性元件的制造;装配和检测;部件贴标、整机贴标等方面。现状是部件自动加工,且都是小部分自动化,大部分全人工。于全球而言,我国在3C领域的机器人应用还远远不够。  竞争的变化促使3C电子厂商生产效率的革新,以便快速的响应市场变化以及产品更新,更高效能的生产制造能力,更高品质的产品管理质量控制。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益制造成为3C电子生产企业的发展方向,而工业机器人的特点正迎合这一发展方向和制造趋势:高精度、高柔性、高精度。

工业机器人在3C电子行业的应用现状和前景是怎样的

2,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现阶段在应用机器人技术时主要面临着四大问题。第一,运动性问题。机器人操作的性比不上人工操作,其实运动性问题,从技术上看就是如何实现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建模与求解。第二,作业平稳性问题。理论上机器人的关节是一个点,实际上机器人的关节有间隙,所以这需要考虑运动副间隙影响下的机器人平稳作业问题。第三,布局的多样性。具体是如何考虑布局设计快速地适应公司的新产品、新工艺。第四,操作易用性。机器人的操作、控制开关和日常维护、保养等,所需高等技术人员的工资比不用机器人时普通操作工工资高。这就需要实现机器人的示教,提高机器人的易用性。
一、产业基础薄弱工业机器人(300024)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需要材料、机床、电子等行业的配套支撑。《2016-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我国在相关零部件方面的产业基础薄弱,工业机器人配套企业的加工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质量、产品系列和批量化供给能力都与国际知名企业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高精密减速器的差距尤为明显,研发能力落后。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70%以上依赖进口,进口成本已占总成本的40%以上,严重削弱了国产工业机器人的竞争优势。二、产业体系尚待完善工业机器人强国高度重视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标准和人才等产业体系。以日本为例,日本政府通过建设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将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化的工艺实现信息共享、推广应用,日本机器人协会也积极推广日本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标准。同时,fanuc等国外工业机器人企业大都设立培训中心,培养专业人才。我国早期的机器人研发多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存在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脱节的现象。企业的科研也各自为政,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用户之间缺少协同创新和信息共享的平台。在技术标准等方面缺少话语权,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工业机器人三、规模化水平低工业机器人行业存在“100台起步、500台持平、1000台盈利”的说法,反映了规模化对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运营模式,年产500台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比较少见,高端工业机器人仍依赖进口,国产工业机器人主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2013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仍以中低端的三轴、四轴为主,高端的六轴关节机器人占比不足6%。尽管我国早在国家863计划就已开展了机器人技术的科研攻关,但是,由于当时工业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未现端倪,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高。机器人技术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滞后以及应用企业较长的验证周期导致我国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缺乏影响力,推广应用难度较大。四、市场同质化竞争在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迅速增长的形势下,大量企业和地方政府看好工业机器人市场,企业通过并购、合资、参股等方式进军工业机器人行业,地方政府也积极布局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区建设。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系统集成环节,通过采购国外工业机器人为下游用户设计方案,徘徊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低附加值环节。因此,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存在低端锁定的风险。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的恶性竞争和“一哄而上”式的重复建设,使得国内生产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利润微薄,最终可能制约国产机器人向产业链高端升级的进程
1、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依赖进口2、品牌影响力处于劣势3、创新成果及产学研实际转化率较低4、产业化程度不高 具体的有关机器人行业信息可以关注中国机器人信息网,是专业的机器人信息资讯网站,可以让你了解到更多行业信息。

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3,中国十大机器人产业园首次大盘点哪个具有发展潜力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持续向好,2014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7000台,较上年增长55%,约占全球市场总销量的四分之一,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14年国内企业在我国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16900台,按可比口径计算2014年销量较上年增长25%,考虑到前期研发企业实现投产、新企业进入等因素,实际销量比上年增长76.6%。从具体企业看,超过85%的国内企业销售量较上年增长,部分龙头企业销量增幅近50%。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在2014年销量占全球市场的1/4,已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一,增速高达54%,是全球平均增速的两倍。这块正在增长曲线上的大蛋糕,引来全球分食者的激烈竞争。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高达5.6万台的销量中,本土供应商的销量仅为1.6万台,7成以上蛋糕被海外供应商分去。在这一巨大市场中,外资巨头垄断了核心零部件和机器人本体集成,国内上千家机器人企业则定位于购买国外机器人本体,进行系统集成和行业应用。多数中国机器人企业还在走低品质、低价格和低端行业应用的道路。前,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字识别、语音识别、智能视频监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持续向好,2014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7000台,较上年增长55%,约占全球市场总销量的四分之一,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14年国内企业在我国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16900台,按可比口径计算2014年销量较上年增长25%,考虑到前期研发企业实现投产、新企业进入等因素,实际销量比上年增长76.6%。从具体企业看,超过85%的国内企业销售量较上年增长,部分龙头企业销量增幅近50%。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在2014年销量占全球市场的1/4,已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一,增速高达54%,是全球平均增速的两倍。这块正在增长曲线上的大蛋糕,引来全球分食者的激烈竞争。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高达5.6万台的销量中,本土供应商的销量仅为1.6万台,7成以上蛋糕被海外供应商分去。在这一巨大市场中,外资巨头垄断了核心零部件和机器人本体集成,国内上千家机器人企业则定位于购买国外机器人本体,进行系统集成和行业应用。多数中国机器人企业还在走低品质、低价格和低端行业应用的道路。前,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字识别、语音识别、智能视频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智能科技成果已经进入大规模实际应用。但目前我国机器人的“密度”只有德国、日本的1/10,机器人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控制器这四大关键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工智能的整体应用水平显然还相对较低,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亟须突破。为此,《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加强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提升自主品牌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能力、推进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应用示范、建立完善机器人的试验验证和标准体系建设等,并对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未来,按照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减去2013年中国机器人密度21台,未来机器人密度还有79台的提升空间,推算到2020年则至少有23.7万台工业机器人的替代空间;按照均价每台30万元估算,则有711亿的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而机器人本体市场一般可带动是其3倍的相关配套产业,据此到2020年前后,中国机器人产业集群规模约2844亿。在市场需求迅猛增加、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攀升、制造业升级、国家政策支持、生产安全替代考量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未来机器人市场前景值得高度关注。
任务占坑

中国十大机器人产业园首次大盘点哪个具有发展潜力


文章TAG:中国  机器  机器人  产业  中国机器人产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