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的发展的三个方向,精准医疗的行业现状有什么发展前景和传统医疗有什么不同
来源:整理 编辑:传声筒科技 2025-07-14 03:15:50
1,精准医疗的行业现状有什么发展前景和传统医疗有什么不同
精准医疗是新型医学概念和医疗模式,旨在通过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最佳治疗方案,具有相当大的想象空间,未来前景广阔。作为未来医疗领域的主要趋势之一,精准医疗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各国政府正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其发展。据《全球精准医疗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预计2017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795亿美元,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6.21%,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50亿美元。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社会资本和企业将加速涌入精准医疗领域,推动精准医疗走上高速发展道路。预计到2020年前,我国精准医疗年复合增速将维持在20%-25%区间,远远超过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综上所述,未来在全球范围内,精准医疗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周期,维持持续增长态势,发展前景日益明朗。就目前来看,精准医疗的创业方向还是很被看好的,国家对这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比较大。但问题是,创业的门槛比较高。这个是真的需要技术含量的,不是随随便便拉几个人就能做出来的。在我们晟唐孵化器内,基本都是医疗健康和精准医疗方面的创业公司,可以看出,他们几乎都是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的,有的是国外刚发展的国内还未有的;有的是完全空白领域内的;而且也只有这样的企业才会获得更多地扶持。
2,请简述医学影像学在精准医学中的作用
未来的医学影像将是精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IOM)在2011年11月发出了一份报告,特别强调精准医学是建立在了解个体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的新型的疾病治疗和预防的方法。我们利用生命科学来研究这个领域,就是在蛋白、基因或者说在分子的水平上,探究有多大,是否能看见,究竟在蛋白和基因中起到什么作用。 精准医学首先是针对个体化,要有标志物,同时还要有配对,同时需要循证医学的支持,再就是大数据的处理。生物医学的常用领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电子、原子、分子、DNA、细胞、蜜蜂、小鼠和人,PACS最好的分辨率在5毫米,CT和MRI大概在1600,或者说在0.1-0.2毫米,光学显微镜则更小一点,电子显微镜就更小。今天发展到基因、基因测序DNA这一块,光学和电子可以观测病毒。 显然我们的PACS赋予我们图像的存储和传输,并不包括我们传统医学常用的生物成像技术和基因配型。也就是说基因和蛋白的数据是PACS的一个前提,医学发展的前一段所做的是有没有病,后一段做的是什么病,在什么地方;影像所要解决的是在什么地方,所以PACS在图像的处理方面是值得重视的。我们对基因序列、基因测序、蛋白等给予一定的关注,可以在分子影像下观察对比。 总的来讲,医学影像已经发展120年了,从70年代开始,40多年来,我们主要指数字影像,数字影像给PACS一个很好地机会,所以我们的传输才可以这么通畅。在医学数字影像的角度上来讲,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空间分辨率、对比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能量分辨率。PACS对于所围绕的图像来说,就是要解决这四个分辨率。 从临床的角度上看,PACS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肿瘤,第二个心脑血管疾病,第三个老年痴呆。查询美国的NIS以及国内的research fund基本都是以这三个为主,PACS也是随着疾病的主流而演进的。这里给我们提出来最难的就是时间分辨率和能量分辨率,也即是说动态的。再有,随着功能和代谢、波普、量化等过程对PACS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至于大数据,主要就是看代谢的波普和量化,特别是量化。影像这120年的发展虽说要解决四个分辨率的问题,但是它是以形态学为主的间接性工具,还不可以在组织学和分子学层面进行确诊。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的医学影像,知道病在什么地方,PACS解决的也是病在什么地方,而不是解决是什么病的问题。 在生物医学时代的医学影像来讲,我们面临着三个方向:第一点,是个体化。我们的高等级医院可以调出基层医院的片子,但是只是一条线,没有形成网络,不能互相调配,小医院不能拿到三级甲等医院的片子,所以这个是PACS的一个挑战。我们要真正做到个体化,首先我们要改变我们的医疗模式,从家庭到医院再到家庭,圈起来,诊断-治疗-随诊,这两头都在家庭中,恰好PACS没有分布在两端,那么就没有办法唤起社会的参与和家庭的参与。同样,我们很注重的网络建设,但是我们实际上完成的是一条线,上面调下面的,下面调不了上面的,还不具备穿梭性,更别说整个网络的调配,这个方面是存在壁垒的。还有我们的规范化还有待进一步建设。 第二点,PACS要注意影像诊断的整合,也就是intergrate,就是把化验室、病理科、影像合成或者是分子实验室整合,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只能靠PACS或者TMT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PACS和TMT在未来对于肿瘤来讲是一个整合医学影像的工具,过去我们是采取information center 来整合信息,现在我们把整合信息中心可以称呼为intergrate information,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都整合在一起,但是我们还是在传统思路上建立一个center而已,所以这个方面是需要我们考虑的。 第三点,从精准医学的角度来讲,类比军事在18、19世纪,一般通过决斗来解决,现在主要靠导弹,那么就需要GPS来定位,那么在医学领域定位就由PACS来做,只有PACS能够解决这个定位的问题,未来TMT的技术给了精准医学一个很大的支撑,这个也就是我下面要介绍的。至于原因,我做一下解释,大家都知道,这个是正常的基因,如果基因有变异,你可以说有疾病,一部分变异的基因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恢复,另一部分无法恢复,我们把这一部分在癌症之前叫作癌变期,或者说是细微的癌分子或者是癌细胞。之后突然间增殖,大家可以看到从癌症到死亡是1-3年,我们看到的影像是从癌症到死亡的阶段,基因检查和蛋白检查的范围是看不到的。举好莱坞女明星安吉丽娜朱莉的例子,医生告诉她的一对基因有80%的可能患乳腺癌,她选择切除乳腺,这个是在乳腺上还比较好解决。但是如果是在神经科,一对基因有致病的可能,可能会导致胶质瘤,那么就不能像乳腺那么好解决,没有办法切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大的一部分做的是在做基因和蛋白数据的积累和对比,这方面的工作以及
3,论文医学未来发展方向
“治未病”——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发挥,尤以汉代医圣张仲景阐述得更为翔实、具体。他十分重视治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将其主要体现于《金匮要略》一书中,所涉及的范围有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目前临床中所说的未病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没有病,健康正常,此时的“治未病”为预防以养生;其二是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病而未发,此时“治未病”为有病而早治;其三是指疾病发展还未到危重阶段,此时“治未病”为已病防危。
张仲景用中医整体观念和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理论,较全面地补充和发展、继承和发扬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对“治未病”做出了具体细致的阐述,内容十分丰富,形成了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有效指导了临床实践,也为后世预防医学奠定了基础。
未病先防
张仲景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这一理论与《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观点一脉相承,均强调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还曰:“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屋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遭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在此张仲景指出了摄生养慎对未病前预防疾病有积极意义,并介绍了具体的预防措施。提示人体若能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与自然界四时气候相适应,就可以抵御外邪侵袭,避免疾病发生,这是预防疾病的关键之所在。
有病早治
《金匮要略》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其中仲景示以人们若一时不慎而感受外邪,必须及早治疗,防微杜渐,以防病邪深入于内,灭病邪于萌芽之时。如应在经络开始受邪尚未深入脏腑之时,及早治疗;四肢刚刚感觉重着不适,即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使机体气血畅行,提高抗病能力,杜绝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告诫人们在疾病初发,邪位浅表之时,要善于抓住疾病的典型病证,及早诊断,并早治已成之病,以免贻误病情,防止疾病由浅入深,由轻至重。《伤寒论》也强调了疾病初发,邪位浅表时治病的重要性。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强调在早治已成之病,不但容易治愈,而且避免变化之端。
已病防传
已病防传是仲景治未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提示在通常情况下,可用理中汤,现以四逆汤之类治之,即寓有补火生土之意,以防止脾病及肾。张仲景十分重视预防疾病的传变,他在《金匮要略》中有预见地认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这里,他依据脏腑病证的传变规律,以治肝实脾为例,系统阐述了这一传变规律,提出了治肝补脾,防止传变的原则。指出在治疗疾病时应注意照顾未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途径,防其蔓延为患,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同时还提出对已盛之病,要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防止病情的逆变,阻止病势的发展。疾病初愈,要补养正气,注意调摄,促进康复,防止原病复发或变生它病。
病盛防危
对已盛之病,应采取积极救治措施,防其逆变。这是治未病思想的更深层次的体现。正如《伤寒论》中所说“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指出所有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的时刻及时救治,多可转危为安。他在处理危重症中也体现了这一思想。他以升麻鳖甲汤治疗阴阳毒,指出5日可治,7日不可治。其中治病的实质就是要迅速阻断已盛之邪毒,阻止病势的发展,使危重病人得到救治。这是仲景“病盛防危”思想的体现。
新愈防复
疾病初愈,人体阴阳平衡还没有完全回复,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此时不注意调摄,不但可以使病情重发,甚者可危及生命。仲景对新愈的调摄非常重视,他认为病复有食复、劳复、复感之分,《伤寒论》398条“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原文393条“大病瘥后,劳复者……”以上内容既是对仲景临床经验的总结,提示病后护理的重要性,也是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治未病,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寓防于治。以上探讨的仲景提出的这些“治未病”思想,是祖国预防医学在汉代的一大进步和发展,它使中医预防思想得以奠基和升华。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对现代的预防医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现代健康教育和临床实践中仍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预见,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也无疑成为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我们有理由期待。
这里有大量的"医学类论文"范文及标准的写作格式,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www.levelpad.cn ...
文章TAG:
精准 医学 发展 三个 精准医学的发展的三个方向